一根根細如頭發(fā)的鋼絲,通過1500攝氏度的高溫擰結成繩,成為航天、橋梁等工程領域的“頂梁柱”。在貴州鋼繩(集團)有限公司二分廠技術員、高級技師周家榮眼中,小小鋼絲繩,能作大文章。
從1987年入行,今年已經(jīng)是周家榮入行的第35個年頭,職業(yè)生涯的前半段,周家榮潛心鉆研技術、精進工藝,攻克一項又一項難題。如今,專注研發(fā)“高精尖”項目、傳授技術帶徒弟、檢查鋼繩的捻制質量是他的主要工作。
“什么叫做不簡單,什么叫做不容易?就是要長時期甚至用幾十年的時間認認真真、持之以恒地做好一件事情,這就是不簡單,就是不容易。”2020年全國勞動模范和先進工作者表彰大會上,周家榮分享了他成長為全國勞模的故事,最令他難忘的是老班長講過的這段話。
三十多年來,他將這段話銘記在心,就這樣一步一個腳印走過來,在自己的崗位上、業(yè)務技能上不斷取得突破和創(chuàng)新。
今年54歲的周家榮是貴州遵義人,幼時家境并不富裕,初中畢業(yè)后的他早早步入社會,做過泥匠、挑過沙石、賣過大米。周家榮家就在貴州鋼繩廠附近,從小目睹廠里繁忙的場景,讓他特別羨慕?!澳菚r我最大的夢想就是能穿上制服。”
1987年,打了三年零工維持生計的周家榮因貴州鋼繩廠占地招工,幸運地成為了一名股繩工人。從一名學徒成長為國家級工匠,周家榮每一步都走得很踏實,“熱血青年”是工友們對他的評價。
從踏上工作崗位開始,周家榮除了吃飯睡覺,其余大多數(shù)時間都“泡”在工位上,追著老師傅請教工作中的難點、疑點,僅用三個月就能獨立上機操作,而新工人通常要花半年時間。
多年來,周家榮和工友們生產(chǎn)了一百多件用于特殊產(chǎn)品、重點產(chǎn)品、重要用途的鋼絲繩,被廣泛應用于橋梁大壩、神舟飛船、航空母艦等各類國家重點工程和大國重器。
“鋼絲之間直徑和長度不同,張力有大有小,只能靠排列組合改變鋼絲繩的特性。組合好鋼絲,還得選擇合適的模具進行定型,避免鋼絲交叉亂套?!睕]有捷徑可走,周家榮幾十年堅持做同一件事,把一根根普通的鋼絲繩做到了極致、做成了精品,也將他的生命和祖國發(fā)展緊緊的捻制在了一起。
周家榮還記得2007年貴州壩陵河特大橋剛剛安裝成功,路面還沒有鋪設的時候,由施工方邀請他和單位同事到了大橋上。這座橋當時號稱是亞洲最高的大橋,垂直落差370米。
“當我和我的同事走在這個大橋上面,看見了由我們生產(chǎn)的鋼絲繩把幾千噸甚至上萬噸的重物起吊在云中,就像我們人在云中穿梭一樣,當時心情無比震撼、無比激動,因為這個鋼絲是從我們手里生產(chǎn)出來的。”他說道。
現(xiàn)在全世界前一百座大橋中,有40多座正在使用著周家榮和工友們生產(chǎn)的鋼絲繩,其中包括超大型基礎設施項目港珠澳大橋。位于貴州平塘的世界最大單口徑射電天文望遠鏡,也稱中國“天眼”,同樣有貴州鋼繩產(chǎn)品的身影。
“研究和開發(fā)更多類型、更高精度的鋼絲繩產(chǎn)品,并支持我國的技術發(fā)展是一件很有榮譽感的事情?!敝芗覙s說。
2013年,國家批準建立以“周家榮”名字命名的國家級技能大師工作室。在公司的大力支持下,周家榮積極組織工作室相關技術人員,參與了南極科考用超長鋼絲繩、港口機械用鋼絲繩、編織鋼絲繩以及“神舟”飛船用鋼絲繩、“遼寧”號航空母艦用鋼絲繩、衛(wèi)星用鋼絲繩等一系列鋼絲繩的研發(fā)生產(chǎn)。
“我和團隊通過幾年時間的努力,共同研發(fā)了很多產(chǎn)品,成功運用在國家超級工程和大國重器上面。工作室的成員還參與到鋼絲繩國際標準的制定中,提供了較好的理論與技術支撐。”周家榮說。
貴州(鋼繩)集團有限責任公司始建于1966年,現(xiàn)有員工4000余人,主要產(chǎn)品有鋼絲繩、鋼絲、鋼絞線,年生產(chǎn)能力達40萬噸,出口到40多個國家和地區(qū)。
“榮譽只能代表過去,成績永遠屬于昨天,我將不忘初心,在崗位上繼續(xù)深耕和發(fā)展,特別是在鋼絲繩行業(yè)領域里,要繼續(xù)磨練,把我們的技術傳承下去,培養(yǎng)出更多優(yōu)秀的操作者,甚至說培養(yǎng)出更多的大國工匠,助推國家鋼絲繩行業(yè)真正走向世界?!敝芗覙s說。(記者 楊軍 葉子蓁 編譯 趙妍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