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交流與文明互鑒”2023土樓國際論壇現(xiàn)場(趙棟攝)
在“福建土樓”成功列入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chǎn)名錄15周年之際,“文化交流與文明互鑒”2023土樓國際論壇日前在福建省龍巖市舉辦。來自中國、印度、俄羅斯、丹麥等國10余位專家學者齊聚一堂,交流學術,貢獻智慧,共同討論中西方文明互鑒,為將土樓文化,客家文化傳播到全球獻計獻策。
如何更好實現(xiàn)文化交流和民心相通,“突出共情”是多位專家表達的觀點。印度尼赫魯大學國際關系學院教授辛格說,想要了解中國,就要了解文化,實際上在全世界不同的城市,都可以看到相似的文化元素。他著重談到加強印中文化交流的積極意義,認為印中之間的文化交流需要更多文化使者發(fā)揮積極作用。
丹麥奧爾堡大學發(fā)展與國際關系研究中心主任李形對此表示贊同。他表示,文明之間的交流融合可以破除“文明沖突論”的西方邏輯。很多人誤解中國是因為不了解中國文化,他以鄭和下西洋和古代的“朝貢體制”為例,指出中國歷史沒有“強國必霸”的理念和傳統(tǒng),區(qū)別于西方的殖民體系和歷史傳統(tǒng)。中印之間的文化交流像一只“無形的手”,兩國人民對文化的相互尊重是東方民族解決問題的方法之一。
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特約研究員吳曉丹認為,土樓文化是中國多彩文化中的重要一種,將“和平”“和睦”“和諧”的中國文化內(nèi)涵體現(xiàn)得淋漓盡致。中國人幾千年以來骨子里都是愛好和平的,國家之間存在誤解是因為彼此不了解,通過文明交流互鑒可以加深了解,增進共識,減少沖突。
作為客家人,中央民族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黃日涵表示,土樓不僅是世界文化遺產(chǎn),更是中華文化對外傳播的重要標志。去過永定土樓的游客往往會被客家先民艱辛創(chuàng)業(yè)的故事打動,土樓也成為海外游客青睞的旅游景點,東西方文化交流互鑒的重要場所。講好中國故事,需要發(fā)掘更多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
中國網(wǎng)資深記者李小華表示,中華民族歷來有集體主義傳統(tǒng),善于吸收其他文明的長處和智慧,中華文明是“防御性文化”,以長城和土樓為代表的建筑都是中華民族“防御性文化”的典型代表,完全區(qū)別于西方“國強必霸”的邏輯思維。
中國社科院世界經(jīng)濟與政治研究所助理研究員彭博說,文化交流與文明互鑒的根本就是相互尊重、求同存異、相互包容,這是不同文明之間和諧相處的必由之路。
華僑大學金磚合作研究中心主任蔡晶認為,文明交流互鑒具有無法替代的意義,國與國之間的誤解誤判之所以發(fā)生,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從自身文明經(jīng)驗出發(fā)看待和解讀他者行為,因此不同國家行為體之間需要更多交流和互鑒,在弘揚自身文明價值的基礎上,理解和尊重差異,而不是把自身的意愿以所謂“合理”的理由和所謂“好意”的名義強加于他者。
華僑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講師趙棟談到印度電影在中國的流行時表示,世界文明因多樣而精彩,文化交流是緩和國家現(xiàn)實利益沖突的重要“潤滑劑”,民眾之間的友好交往是增進民心相通,減少國家間誤判的重要途徑。(趙棟)
(趙棟)